Thursday, June 20, 2013

本性大手印與光明大圓滿修行次第要略 [2]

注釋

1)據釋伽室利原意(下凡稱釋伽室利原意者,即指從其文集中其他部分摘出),具格上師之上品為證得妥噶四境界之第四境界者,中品為證得妥噶四境界之第三境界者,下品為缺點少於優點且有傳承之上師。

2)從共同禪定到大手印的觀:共同禪定指的是有依和無依二種止,有依之止又分無風息和有風息二種,無風息之止又分不淨物器和清淨如來身二種。此共同禪定大手印的觀都在大手印四位瑜伽之第一位專一瑜伽中。

3)三種成敵:意即有三種情形出生而成為了修行的敵人。誤以為心內外各種現象是道障不肯接觸叫現象成敵(現象起為敵);誤以為一切皆空叫空成敵(空起為敵);于應專修時卻去從事一切利生事業叫慈悲成敵(慈悲起為敵)。

4)三種歧途:即樂明無念三歧途。執樂是歧途,引修士生欲界;執明是歧途,引修士生色界;執無念是歧途,引修士生無色界。

5)四種失地:誤以空性印一切法是失地,即將能知所知一切法皆觀為空;誤以空性為所知的體是失地,即認為輪涅皆是空;誤以空性為對治是失地,即每當妄念出生時觀為空性;誤於空性生貪著是失地,即以為自己無法可修,一切修法皆空。以上三種成敵三種歧途四種失地似乎均應保留在米勒日巴祖師道歌以及岡波巴大師傳記中,是米勒日巴祖師教授岡波巴大師之修行口訣,由於手邊無書難以詳核,故以記憶為主匆匆寫成。好在劉立千老師和張澄基先生已有漢譯,識者自可查求。另外,對於注釋者以為此三種成敵三種歧途四種失地所應之機似乎皆是上根高士而非普遍適用的看法,漢譯者保留了不同意見。

6)禪定,後得後識:禪定即座上證量。後得指下座後能不失座上之證量而以此證量對下座後一切諸法。後識即指下座後失去座上之證量,僅得一知識境界對待下座後一切諸法。

7)離開和獲得:即所謂,大印之第一瑜伽有失無得,第二瑜伽有失有得,第三瑜伽有得無失,第四瑜伽無失無得。失、得者何?依師求之。

8)散滅意識:散滅,原詞有闇暗義。

9)後識與禪定:後識准前注(6)而知,禪定即座上,亦與注(6)同。

10)見解不能覺醒:不能使見解任運之義。

11)此句所含,正是前文三種成敵之第三慈悲起為敵之義。

12)小中大三階段:大手印講每一瑜伽分小、中、大三階段,如第一瑜伽專一瑜伽,即可分為小專一、中專一、大專一。第二、三、四瑜伽准上可知。

13)住、轉、注:住即心念安住,轉即念頭生起,注即觀注於住、轉二者。此是專一瑜伽之口訣,但亦通於其他瑜伽。

14)因此:此二字系譯者據文義加入。

15)法性遍儘是妥噶四境界之第四境界,明智如量為第三境界。

16)此即無上智教授加行中身、語二業清淨法,吉美林巴之《耶喜拉嘛》中有明授,劉立千老師譯著中有《耶喜拉嘛》口講、直譯兩種,可參考。(《耶喜拉嘛》,劉立千老師譯為《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

17)賴耶為有為,法界是無為,此據釋迦室利原意。

18)心與明識:心即凡夫心,明識即日巴。

19)分別意識即第六意識,智慧指益西而非喜饒。此據釋迦室利意。喜饒者,智慧之全體全稱。益西者,五智也。

(20) 三種放鬆:身放鬆如山,眼放鬆如海,境界現象也放鬆。

(21) 自見本性,即巴珠仁波且椎擊三訣第一訣;斷定自決,即第二訣。

(22) 自肯解脫,成為見修的發揮,即椎擊三訣之第三訣。

(23) 決斷:不疑。

(24) 法性盡滅,仍是此前注(15)中所講之第四境界,據其重點不同譯者用了兩種譯法,也可統一為一種。

(25) 此即前注(4)所言之三種歧途。

(26)八佛乘:即寧瑪九次第之前八次第。

(27)見道: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中之第三道。

(28) 離戲: 大印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中之第二瑜伽。能否以離戲對應於見道有異說。簡言之,則噶舉以為可,寧瑪以為非。

(29)法性現前:妥噶四境界(法性現前、境界增加、明智如量、法性遍盡;或按劉立千老先生《耶喜拉嘛》譯本為法性現量、驗相增長、覺性達量、法性盡地)中之第一境界。


(30)匝日山:是朱巴噶舉最重要修行聖地和閉關中心之一,為天然之勝樂金剛與二十一度母壇城。溯其淵源,先是藏巴嘉熱指出此山即密續中所載之勝樂殊勝壇城匝日神山,並設計了轉山線路,後又由白瑪噶波造了閉關中心 Sangngak Choling寺院。匝日山位於中印邊境,大部分在今朗縣內,亦有部分在印度。猴年至匝日轉山者極眾,至今不絕。


待续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