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9, 2013

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艾叶[Argy Wormwood Leaf]

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李时珍的家乡)产者为佳,称“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艾叶味辛、苦,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亦会在端午的时候插于门口以避邪。艾草有很多种,有浓烈芬香气味的,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上。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团子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中国北方,人们会采摘初生的艾蒿叶与面粉掺在一起做食品。 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成分 

1、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2、药理作用:本品能明显缩短出血和疑血时间,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近。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肺炎球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对腺病毒鼻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毒性

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http://www.baike.com/wiki/%E8%89%BE%E5%8F%B6






方法1:【新鮮的艾葉 + 大米】
『新鮮的艾葉』和『大米』放鍋裏炒香了(鍋裡要先放油)然後放水燜熟,這樣的炒米飯吃了會好,而且會斷根,是在有瘙癢症狀發生的時候吃。

方法2:【艾葉煮水喝】
如果覺得炒米飯實在是很麻煩,也可以直接把新鮮的艾葉煮水喝了,煮的是整根的艾草當水喝,喝了2天,瘙癢慢慢就會退了,有人試過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了。

【全身瘙癢的疾病預防】:
1 三大忌口: 忌酒、忌海鮮、忌辛辣。
關於忌口,也有不同說法, 也有人認為,忌口應該視個體差異而定,一味忌口,將使人體喪失大量營養,不利病情好轉。  

2 消除精神緊張因素,避免過於疲勞,注意休息。
  
3 居住條件要乾爽、通風、便於洗浴。  

4 在日常用藥中,抗瘧葯、β-受體阻滯劑均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5 內分泌變化、妊娠均可誘發本病並使其加重。  

6 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7 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揉,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如紅、腫、熱、痛,影響治療,使病程延長。  

8 臨床暫時痊愈后,其免疫功能、微循環、新陳代謝仍未完全恢復正常,一般需要2-3個月后才能複原。所以在臨床痊愈后,即外表皮損完全消退後,應再繼續服用2-3個療程藥物進行鞏固,使病毒清理更徹底,以免複發。

==========================
好運365 祝大家天天健康 天天擁有好運氣
好運再好運 LuckyLucky365

(現在加入粉絲團,讓好運天天跟著你)
==========================

★ 更多養生開運的文章,請瀏覽相簿
http://goo.gl/Jkhnj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