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注意,我們人類或眾生,有一個「起源」及「終止」在,簡而言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而「開悟」不是生,「開悟」也不是死。
我們常常說:
「不生不滅」。
「無生無死」。
「無來無去」。
「不來不去」。
但是,你能夠了解「它」的真實義嗎?
六祖慧能的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很多人以為,這首偈真是高明,是指一切皆「空」,一定是開悟。
但,錯了!
這首偈是依「空」,仍然不算開悟,真正的開悟是「離開兩邊」,注意,一定要「離開兩邊」。
後來六祖慧能改了口:
「不思善,不思惡。」
哈哈!
這才是的。
開悟者,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是「非有非空」。那麼是在「空有」的中間嗎?其實也不是的。
我修持密教,如果你學密教的話,就會明白「四喜」:
喜──變化。(生起變化)
勝喜──發展。(大樂恆持)
超喜──成就。(光明恆持)
俱生喜──空。(圓滿)
密教的實修,會依序得到「變化」、「發展」、「成就」、「空」。
我原來以為「俱生喜」的「空」就是「開悟」了,後來才明白「俱生喜」的「空」不算是開悟,真正的開悟,絕對不是「空」,也絕對不是「有」。
開悟是:
佛陀的拈花。
天龍禪師的一指。
我的金雞獨立。
我的顯教皈依的第一位師父是「印順導師」,他是「三論宗」,較注重教義及思想,「印順導師」的著作豐盛,教義及思想,影響了廣大的佛教界。
教義當然很重要,是不能夠偏廢的,可以從教理中認知自己已達到何種境地。
我的密教皈依的最後一位師父是「吐登達爾吉上師」,他是一位很重「實修」的上師,他認為「教義」及「實修」必須互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完美,就像車子的兩輪,和鳥的雙
翅。
後來,我「教理」及「實修」合而唯一,努力的修行,想要開悟及證果。
最後我漸漸的成就了,在「教理」及「實修」上,取得了「悉地成就」。
最後我開悟了,不是從「教理」開悟,也不是從「實修」開悟。
注意「離開兩邊」,才是開悟!
~本文節錄自盧勝彥文集《開悟一片片》
~本文節錄自盧勝彥文集《開悟一片片》
Related Post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