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October 20, 2014

諸大菩薩可解深義 All Great Boddhisattva Can Understand Deep Meaning


蓮生活佛著作盧勝彥文集184_給你點上心燈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裡,人向甚處去?」

一女曰:「作麼?作麼?」

諸姊諦觀,各各契悟。

感帝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

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
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叫不響山谷一所。」

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

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

帝釋罔措,遂同往見佛。

佛言:「憍尸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此段文字是說七賢女開悟。

帝釋天子願供養七賢女一切所須。

七賢女要的物有三
一、無根樹子一株。
二、無陰陽地一片。
三、叫不響山谷一所。

帝釋無法給這三物,去請教佛。

佛說:「唯有諸大菩薩才明白此三物的深義。」

現在我問:「真佛宗的諸大菩薩,能不能明白此三物的深義?」

一、樹無根者。未見天下有「無根之樹」。

二、無陰陽地。依陰陽學來說,任何一片土,任何一片地,皆有陰有陽,根本沒有「無陰陽地」。

三、我們人到山谷,叫一聲,必有回音,並無所謂「叫不響山谷」。

七賢女要這三樣東西。

帝釋天子拿不出來。

現在問大家:「你能拿得出來嗎?」

拿的出來,能解此深義,便是大菩薩。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拿得出來,而且我明白其中的深義。

我若當時在場,馬上給七賢女看那三樣寶物。
一、無根樹。
二、無陰陽地。
三、叫不響山谷。

看七賢女,還有什麼話可說,保證叫七賢女馬上向我下跪叩首,連連大叫:
「真的不可思議!真的不可思議!」

帝釋「無」。

我?「有」。

你如何解得?

我告訴你,你如果是一個開悟者,這個謎題馬上就開解了。

如果你不是一個開悟者,你左想不通,右想不通,白天想不通,晚上也想不通,做夢也想不通,不通就是不通。

過去有人用「轉語」,取這三物:
一、叫樵夫將樹根砍去,便得「無根樹」。
二、叫地理師不去判陰陽,便是「無陰陽地」。
三、人入山谷,但,張口不出聲,即「叫不響山谷」。

哈哈哈!虧他想得出來。

然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並不是叫你去想出別出新裁的東西。
而是一「語」便解決了一切,而這一語,是真實語,是開悟語,是智慧語,是深義語。

我是明白此語的,但是?不能說出,我且問大家:
「樹在這裡,根在何處?
地在這裡,陰陽在哪裡?
山谷在這裡,叫不響在哪裡?」

參一參看,我已經快說出來了,若不悟,菩薩如何叫得起,你還自稱菩薩嗎?
~~~~~~~~~~

http://www.urbuddha.net/board/content.asp?tb=inno_47&page=6&num=39&st=off&sc=off&sn=on&sw=%EB%B0%A9%EC%A3%BC

世尊在世時,七賢女在去花園的路上必須經過屍多林(墳場)。
其中一人見到死人留在棺木內,她指著給其他的女人看,並問道-

  這個屍體在這裡,但屍體的主人去那裡了?

  其中一人聽到便說「什麼?」並且問「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

  他們全部小心地觀察思考這個問題一段時間,然後在那個地點,每一個人終
於見性悟道。


  當時帝釋天王經由天眼通及天耳通見聞到這一切,就告訴她們-

  聖姐妹們,我願意供養妳們一切直到粉身碎骨為止。

  七賢女告訴帝釋天王「我們已擁有一切並且已保有全部七寶。除了三件物品
我們想要求你給予之外,我們已不需要超過現已擁有的。

  第一、無根樹一株。

  第二、無陰陽地一片。

  第三、叫不響的山谷一所。

  帝釋說「我可以給妳們除了那三件物品之外的任何東西。」

  七賢女反問「如果你不能給我們這些物品,親愛的天王,你如何才能解脫人
類呢?」

  帝釋傷感地回答-

  我甚至連那三件物品的意思都不知道,我或許應該去靈鷲山會上詢問世尊。

  在這段談話之後,帝釋和七賢女立即去世尊那裡秉告這個故事。

  世尊說-

  憍尸迦,好天王,即使連我的所有弟子和大阿羅漢都不能瞭解此義,只有大
菩薩們能解此義。
~~~~~~~

  長蘆宗賾禪師在一個日常的正式上堂說法時對這個法門作了如下的評語

  你們全部小心聽著,當帝釋及七賢女提及這些問題時,他們立刻被擊倒並且
被投擲到三千里外。

  我當時若在場,如果無根樹被請詢,我會回對-

  它是屍多林

  如果無陰陽地被請詢,我會回對-

  春來草自青

  如果叫不響的山谷被請詢,我會回對-

  石頭大的大,小的小。

  如果我這樣告訴他們,非但七賢女們一定會舉起雙手投降,連帝釋天王也會
找到求生之路。

現在告訴我,為什麼呢?

  根據七賢女的見處,這三件物品已經在荊棘林內無法出來。
為了要讓它們由荊棘林出來,她們應該說什麼呢?

  這位禪師良久一陣之後,頌了一首偈子-

  相喚相呼歸去來
  萬戶千門正春色

師云

  對此我願意提供一個注釋-

  我們沒有人知道什麼在驅使這個軀體,或是它由何處來,或是往何處去。
七賢女由於見到墳場的死屍而見性悟道。

但是,如果我們小心觀察這整個故事,帝釋天王由天上散花給七賢女,因為她們全部見性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並且極為稀有。

由於說「聖姐妹們,我願供養妳們一切所需直到粉身碎骨為止」,帝釋表示最高的敬意。

現在,為何當七賢女聽到帝釋的這句話後,她們還要以一個法門形式的對話去向他挑戰較量呢?

如果她們真想和他較量,她們應該詢問在他的天界裡各種珍珠財寶的名稱是什麼。

問出名稱後,她們應該詢問他能否及如何將那些珠寶給她們,那樣才是最尊敬的態度去接受他的供養。
如此她們才能發現他的供養的真實意旨。

因此她們應該在作要求之前,傾聽他是否打算要供養珍寶。
那樣才是正確的詢問次序。

  如果帝釋不知道那三件物品是什麼,七賢女反過來應該告訴他那些物品是什
麼,但是他們卻往靈鷲山去見佛。

即使七賢女談論到這三件物品,她們是否去見佛向他學習什麼是這三件物品,這個並不清楚。

  另外,因為帝釋具足五神通,以他心通之力,他應該完全知道她們的心思。

為何他沒有清楚地分辨她們是否已知道什麼是那三件物品?
這個意旨的深度連聖人都無法見到以及互相傳授。
這是否他不知道的原因呢?
這個問題需要被觀察。

  再者,如果帝釋不知道那三件物品的意思,他應該詢問七賢女那些是什麼,
但是為何他們寧可老遠去見佛呢?
這個問題也需要被觀察。

  另外一件事,世尊具足一切種智,但是當他被詢問時,他僅僅呼喚帝釋的名
字-憍尸迦!

  之後,為何他說「連我全部的弟子及大阿羅漢都不能瞭解那個,只有大菩薩
們才能解其義。」?

  為何連具足一切種智的佛也不去清楚地分辨它們的意旨?

  在此雖然連世尊的回答似乎都太簡單而無意義,但是對於正確答案的真正而
重要的教導仍然是隱藏在這句話裡面。

  明眼者應該小心注意,既然長蘆宗賾禪師說七賢女的三件無形段的物品是在
荊棘林內,他卻以見得到的事物去回答她們的要求。

現在,那些物品到底是在何種荊棘林內呢?

師自對云

  我想要闡明這三件物品-

  第一、對於無根樹,長蘆宗賾禪師回答「它是屍多林」。通度寺的鏡峰禪師
說「人類的軀體內,毛髮是樹和草,這是指無根樹是七賢女的毛髮。」但是我會
換句話說-

  春來草自青

  第二、對於無陰陽地,長蘆宗賾禪師回答「春來草自青」。鏡峰禪師說「人
類的頭是天,雙足是地,這是指無陰陽地是七賢女的雙足。不依春風色自妙。」
但是我會換句話回答-

  無陰陽時即生地

  (無陰面亦無陽面時,土地已經生出來了。)

  第三、對於叫不響的山谷,長蘆宗賾禪師下評說-


  石頭大的大,小的小。

  鏡峰禪師回應「我們的牙齒向外突伸像是一排刀山劍樹,不論何種蔬菜進入
口中就會被磨爛成小塊,因此牙齒再次成為刀山劍樹。但是這是表示七賢女的牙
齒是刀山劍樹。」

  長蘆宗賾禪師應該說「刀山劍樹是不均等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何選擇遠的而
犧牲近的。」

  但是我倒寧願說-

  在無窮盡的山谷中,人不能聽見回響,這即是說,昏暗者只能見到黑暗,明
眼者才能見到光明。

  根據七賢女的見處,這三件物品自己無法由荊棘林出來。現在,這個字『荊
棘林』是非常困難去觀察的。

  關於這個荊棘林,他說-

  相喚相呼歸去來  萬戶千門正春色

  現在這裡面,什麼在呼喚?什麼在回應?每一個人應該觀察這兩個問題。

  如果有人問我這個,我會說-

  第一、荊棘林是『動念即乖』

  第二、什麼是呼喚和回應?『門前一路透長安』
~~~~~~~~~

The seven virtuous & talented ladies asked Indra for these 3 items:
        第一、無根樹一株。A stem of rootless tree.

  第二、無陰陽地一片。A piece of land without Yin & Yang energy.

  第三、叫不響的山谷一所。A mountain valley where echo don't sound.

Buddha's reply was these only know to Buddhas & Boddhisattvas; and even his disciples that are Arahat won't know the answer.

Hahaha! 

Om Guru Lian Sheng Siddhi H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